研学旅行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教处 > 研学旅行

尘封璀璨 步履问幽——博通社师生参观西汉霸陵记

发布日期:2019-10-28     作者: 历史组博通社     浏览数:66140    分享到:

 孟冬的风走街串巷,仲冬的步伐亦愈发逼近。鹿原上下、浐灞前后亦是落叶纷飞、一片凄冷,可呼啸的北风吹不消博通社学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熊熊热情。

2019年1026日上午,由陕西师大附中政教处、历史组博通社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办公室,联合举办的“西汉霸陵遗址探寻之旅”观摩研学活动正式开展。在附中历史组程小凤、赵长征、卞润梓三位老师和公众考古办公室曹龙主任的带领下,博通社的同学们驱车登临灞上,一路向东,从曲江池畔、雁塔脚下抵达白鹿台塬、灞河西岸。平王东迁洛阳时曾在这里见白鹿游弋,文帝也正因其祥瑞之气,将此地为自己的帝陵与生母薄姬陵冢所在。

1_副本.jpg

晨八时许,我校东门处,师生集合完毕登车就坐,开启了为期半天的公众考古观摩研学活动。研学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实践举措,能够使同学们在丰富生活环境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学习探究,有利于学生培养自立能力和集体观念,我校按照《西安市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工作计划》,开展了本次观摩研学活动。

晨九时许,在考古工地会议室内,曹龙主任向同学们介绍了考古的定义、重要性、流程、考古与历史的关系等,接着讲解了有关中国古代帝王墓葬形制特点,及以阳陵为例的西汉十一帝陵大遗址考古发现,并着重强调了薄太后南陵的相关历史。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积极探求西安历史古迹并立碑著文,因《汉书·文帝纪》中“因其山,不起坟”的记载与凤凰岭独特的凤凰嘴的形状,历代学者均将凤凰岭作为西汉文帝刘恒霸陵。但因2002年的一场盗墓案件后,考古工作者又将目光转向了被盗的江村大墓,相比以往认知中的霸陵,江村大墓似乎与《史记·孝文本纪》中“不治坟”的记载更为接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历史思考角度。这样一波三折的探究历程让我们对考古工作者的敬意又陡然增加,他们的求索精神与坚持努力确实值得当代中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晨十时,在霸陵遗址考古队队员朱晨露博士的带领下,同学们有序参观了考古发掘现场。同学们通过简易的木板下至底部,正在进行发掘工作的考古工作者们吸引了师生的目光,陪葬坑内是刚刚出土的彩绘俑和部分陶器、铜器等,这与我们在博物馆中见到的修复过后的文物样貌大不相同。此时的陶俑面目黝黑,青铜器锈迹斑斑,是出土后氧化的表现。但历经千年的斗转星移与各时期盗墓贼的扰乱后仍能保存至今,实数难得。同时,部分同学参观了集中整理的汉代建筑材料遗存,其瓦当形制多样,以几何纹、点纹、网纹为主,实数罕见。南陵共有陪葬坑约18个,而真正发掘的还是少数,更多的谜团与珍宝等着我们这一代人去开启探索。

4_副本.jpg

在参观考古工地结束后,师生一行前往薄太后南陵封土,参观了包括“文帝亲尝汤药”在内的二十四孝塑像。众人并登高极目远眺,望长安于日下,白鹿仓近在眼前,杜陵、少陵、窦皇后陵南北对望,西汉的遗迹历历可数。

5_副本.jpg

半日的考古体验活动虽然短暂,但同学们心中已经产生了深深地对于我国古代劳动者伟大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崇敬,对于考古工作者的尊崇,历史是时代的镜子,螺旋性的历史给予我们以经验教训与借鉴价值,保护好文化遗产,学习好历史知识,传承好文化基因,才能永葆文化生命力。

撰稿/分校高二1班 何海涛

摄影/历史组 卞润梓

关闭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暂无
Baidu
map
Baidu
map